朱元璋此时的心情虽然很激动,并且很兴奋,但在文武百官面前并未表现出来,因为这种事情确实神奇,甚至宛如神话传说了,后世人不相信,估计他的这些臣子们也不会相信。
而他若是说了,这些臣子惧怕他的皇帝威严,恐怕又会‘相信’。
那就没有什么意思了,并且还有可能导致整个朝堂乱起来,甚至每个人都会提出各种建议,这就有些不好了。
所以这件事情,他准备谁也不告诉。
心中思索间,这时宰相胡惟庸出列,恭声道:
“陛下,目前南北更调用人之法,臣等已经具体商议完毕了,吏部方面也已经明确了具体的更调方案,这个月就可以实行。”
说完,胡惟庸又继续道:“除此之外,新的致仕规定也已经临列了出来,比如无论朝堂内外,各种官职,或大或小、或近或远、或地方或中枢,年到七十者都可依规定致仕,当然,若是有陛下恩德,将不在此列。”
“其余的事情,就是判录司的设立,以及应天府儒学的筹办,都已经安排妥当。”
随着胡惟庸侃侃而谈,朱元璋点了点头,他手底下的这些臣子,各有各的能力,而胡惟庸此人处理各种事情上来说,他用的确实放心。
接着,就是其他大臣陆续禀告各种事件,朱元璋一一颔首。
良久后,朝会结束。
朱元璋今日并未像平常那般,继续忙碌着各种工作,而是回到了自己的寝宫,左思右想。
他现在的心思,并不在政务上。
其实整个朝廷内外的政务即使没有他这位皇帝,已经能够正常运转了,他任命的宰相胡惟庸此人品性暂且不谈,能力是绝对有的,将各种事务处理的井井有条,他只是觉得辛辛苦苦打下来的江山,各种事情和权力都交给宰相去做了,有些不甘。
所以一直琢磨着,该如何废掉宰相这道官职。
可此官毕竟已经延续了千年之久,他想独自撼动是很难的,这段时间搜集的胡惟庸罪证也足够了,倒是可以开刀了。
不过也不急。
到时候可以问问那个后世人的看法,了解一下后世对于他准备杀死胡惟庸这件事情,是如何看待的。
“政务并不需要咱每日处理,那不如留下来这多余的时间,仔细想一想该从后世获得什么有用的信息。”
朱元璋心中思索着,他目前其实有一件事情,很担忧。
那就是‘藩王之事’。
此事,他明知道不妥,但依旧做了。
因为有着前车之鉴,无论是汉朝的七王之乱和晋朝的八王之乱,都让他想到了很多很多,他担心明朝也会遇到这种事情。
下一任皇帝,倒不用太担心此事,他相信自己的标儿镇得住所有藩王。
可接下来,感觉问题就有些大了。
“等晚上睡着了,见到那个后世人,好好问问藩王这件事情,会带来何等结果。”
“希望是咱多想了,咱过了一辈子穷日子了,只想给孩子们一个富裕的生活而已,可千万不要生出来什么乱子啊。”
朱元璋这位皇帝,心中不由的祈祷着。
然后他又开始思索其他的事情,可这个时候,有锦衣卫在外等候。
朱元璋抬眸,示意那锦衣卫进来,然后一封信件交到了朱元璋的手上。
他查看了一番信件,然后猛地扔到了地上,冷哼一声:“岂有此理,这个道同敢如此对待朕的功臣?若非有着这些开国勋贵,天下岂能太平?竟然做出如此多的不法行为,并且对朱亮祖无礼?”
朱元璋脸色寒冷了许多。
这信件中的内容让他感到生气。
事情是这样的,朱亮祖乃是他麾下将领,在明朝建立的过程中立下了赫赫战功。
明朝建国后,他让朱亮祖镇守广东。
这广东的番禺知县名叫道同。
道同只是个文官,并非开国功臣,此人却在当地目无王法,穷凶极恶,甚至还无视了顶头上司朱亮祖。
并且还将朱亮祖的小妾族人给处死。
真是无法无天了。
“去,立刻去广东番禺。”
“传咱的口谕,赐死道同!”
朱元璋冷声道,然后就不再理会这件事情,在他看来这只不过是一件普通的小事而已,一个小小的地方知县罢了。
然后,他又开始操心起藩王的事情,准备今晚好好的问一问那个后世人。
锦衣卫随之就下去了。
时间缓缓流逝,到了夜晚,后宫的妃子们也不知道陛下今日怎么了,特别有兴致,唤来一个个的伺候,过了半晌,朱元璋终于折腾累了,呼呼的睡去。
等到朱元璋再度睁开双眼时,他已经来到了那个陌生,又略微熟悉的精神病院病房中。
他转过头一看,嘿,那不是和自己一个病房的刘老大爷吗?
“咱的猜测是对的,真的是只要睡着了,就能来到未来。”
“哈哈哈....”
朱元璋忍不住咧开嘴笑了起来,他是一位帝王,不言苟笑,具有王者威严,可遇到这种事情还是无法压抑心中的喜悦,因为他清楚自己将会通过来回穿越明朝和后世,让整个大明变得更加强大。
他心情不错,缓缓起身拉开窗帘,看着窗外。
此时天已经渐渐亮了,晨曦初现,大街上人来人往,汽车呼呼的开着,有男有女,有老有少,朱元璋露出欣慰之色。
“这人,可比我明朝的人多太多了,想必这里也是京城吧?”
“感觉他们一个个都精神满面的,后世人生活的似乎很不错的样子。”
“咦,怎么没有看到抬轿子的官员出行?也是,后世人都能开上车了,想必官员们也是坐着车吧,车应该不一样。”